|
奔走山间地头几十年 节水专家省出400多个西湖
奕永庆,男,1951年5月出生,曾任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党支部书记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30多年来,他潜心于农业节水、农民增收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,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他不仅在技术革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,还获得了专利20项,其中发明专利15项,并且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论文10次,展现了其国际视野和技术水平。2013年,他研发的“水稻薄露灌溉”和“经济型喷滴灌”两项技术获得了节水领域中的诺贝尔奖——国际节水奖,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6762万亩,创造经济效益101.3亿元,节水66.6亿立方米,相当于467个西湖的水量。2015年“五一”前夕,他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代表,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。他曾获评“浙江好人”。 |
奕永庆
|
潜心研究农民用得起的好技术
喷滴灌是科学的灌溉技术,既能节约水量,又能促进作物增产,提高作物品质,更有着节省劳力、肥料、农药成本等综合效益。浙江省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推广,但迟迟未能普及。一项好技术为什么推广不开呢?奕永庆在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后认识到,主要是由于造价太高,每亩农田安装喷滴灌设施的成本在1600元左右,这使不少农民对它“敬而远之”。
从2000年起,奕永庆着手研究和推广“经济型喷滴灌技术”,努力从各个环节降低成本:缩小灌区规模,采用聚乙烯塑管代替钢管,山区利用水库水自压,平原利用河网代替主管道,移动喷灌机组代替泵站,同时引进微喷水带化、滴灌薄壁化等多项创新技术,并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设计模式,攻克了320米高水头压力管道保护等难题,使工程造价从1600多元/亩降到800元/亩。余姚市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,在全省率先出台经济型喷滴灌财政专项补助政策,为农民群众减轻负担,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。在他的努力下,全省累计推广面积6762万亩,节水66.6亿立方米,实现节电、增产、省工等经济效益101.3亿元。这项成果获评浙江省科技二等奖,并被评为“全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效益成果优秀项目”“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优秀案例”。

奕永庆发明的“经济型喷滴灌”技术被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4位院士评价为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”。2008年,时任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两次到余姚市调研,作出高度评价:“余姚走出了一条把先进的喷滴灌技术与浙江实际结合的成功道路,这与当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相类似。”作为唯一的基层专家,他应邀于1998年、2011年为水利部撰写培训教材《水稻节水灌溉技术》,应邀到全国各地作经验介绍。近20年中,奕永庆共获专利20项,其中发明15项,并10次登上国际节水论坛,向世界介绍中国水利。2013年,他的“水稻薄露灌溉和经济型喷滴灌技术”技术成果,获得了节水领域的诺贝尔奖——“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节水技术奖”,他是我国第四位获奖人,更是我国水利行业获奖第一人。
奔走在山间田头的工程师
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,奕永庆坚持用脚板丈量大地。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3顶草帽,他不喜欢穿西装坐在办公室中,而是喜欢同农民朋友一起出入山间田头。他会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,与农民兄弟交谈,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“奔走在山间田头的工程师”。

2005年到2007年,奕永庆主持余姚山区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。对于学水利机械出身的他来说,这项任务十分艰巨。为此,奕永庆啃了十几本水质处理方面的专著。为挑选优质水源,他跑遍了山区每一个自然村,一双新鞋不到两个月就跑穿了底。如今90个行政村、185个自然村建成了207个供水站,解决了21万山区农民“饮水难”的问题,在全国率先实现了“村村通水、站站消毒”。
一次,奕永庆到鹿亭乡推广竹林喷滴灌技术,为设计出最佳方案,几百米高的山他上上下下跑了十多遍,一双新跑鞋鞋底被竹桩戳破,脚底也被刺伤,鲜血直流。村干部和农民要他马上到乡卫生院包扎一下,但奕永庆却说,不要紧,勘察完再去包扎也来得及。当地农民说:“这样的教授阿拉没有见过。”
还有一次,他听说三七市镇有位老劳模经济困难,立马送去1000元,并带去节水灌溉设备,向这位劳模传授新技术。泗门镇有位残疾人想安装喷滴灌设备发展水果种植,但经济困难,奕永庆得知这一情况后,自费购买了喷滴灌材料,帮助他进行安装。如今,这位残疾人的水果基地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。
2010年,60岁的奕永庆生了一场不小的病,在余姚、上海的医院住院30多天,医生说:“是典型的体力透支引起的”但此后他还延迟了五年退休,2016年“下岗”至今仍在“放缓节奏、继续工作”。
奕永庆的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许多企业家眼里成了“香饽饽”,慈溪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几次要以高薪聘请他加盟。但为了热爱的水利事业,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,奕永庆毫不犹豫地谢绝了。他说,推广农业节水技术,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