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孤老有了“好儿子” 无忧生前身后事
孙尧芳,男,1953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,余姚市大隐镇芝林村村民,余姚市大隐镇敬老院原院长。1987年起,他在大隐镇敬老院工作近30年,给30多位去世老人送终。虽说是院长,其实更多的身份是老人的全天候专职保姆、炊事员、护理员、清洁工,甚至还兼任理发师、按摩师、心理治疗师等。他为每一位老人端茶送饭、穿衣打扮,甚至擦身洗脚,他被孤老们亲切地称为“我们的大孝子”。他曾获评“浙江好人”。 |
孙尧芳
|
给老人喂了20多年的饭
1987年,时年34岁的孙尧芳退伍回到家乡,恰好镇敬老院需要一位工作人员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,由于他责任心强,工作也认真,于是被镇干部叫去工作。
大隐镇敬老院属于公立敬老院,来这里养老的均是无子女的五保老人,且大多不是身体不好,就是存在智力障碍。来这里的老人,多多少少有些古怪脾气。刚刚来到敬老院的时候,正值壮年的孙尧芳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,心里也有很多牢骚,“年纪大的人身上有一股老年气,刚开始,我不习惯,很难闻的,而且这里的多数老年人像小孩一样,有的好哄,有的脾气大,难弄。”说起初来时的困境,孙尧芳想过退却,但是看着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,孙尧芳也放心不下他们,于是凭着真心和耐心继续工作。
从此他以敬老院为家,而他真正的家却成了临时的“旅馆”。敬老院并不大,但要寻找这位“大孝子”却有些困难,孙尧芳一天到晚都忙活在老人们的房间里,不是给他们整理衣物,就是陪他们说话。虽然是一个大男人,但孙尧芳干的可全是“女人活”。他不仅要照顾老人们的一日三餐,还要给他们洗头发、剪指甲、换衣服、清理房间……“因为我们敬老院的老人比较特殊,有些像小孩一样,起床、吃饭、睡觉,都要有人哄着陪着,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会觉得烦,但后来和老人们相处久了,有了感情,就慢慢地爱上了这份职业。”每天晚上,孙尧芳都要等到老人们安睡后,才会放心地离开。
陪30多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
为了方便照顾老人,孙尧芳以敬老院为家,与老人们吃住都在一起,朝夕相处几十年下来,他早把老人们当成了家人。“老人有病痛的时候,都要我陪着。”孙尧芳说,感冒发烧的小病,就陪着去社区医院就诊、拿药,病情严重需要住院的,自己就是专职陪护人员。
在敬老院,生病的老人最让孙尧芳揪心。“上周刚去过李惠利医院,老人拍片检查的结果不好。”80多岁的周交才老人是章山村人,无儿无女,来敬老院四年了。最近吃不下饭,经查患了食道癌晚期,看着已有半月没有进食的老人,孙尧芳心里一阵难过。
站在老人的床边,看着老人的胸片,尽管医生说没有医治的必要了,孙尧芳仍旧坚持每天给老人喂药、熬米汤。即使老人喝了又吐了,他也坚持着。他说,只想延缓老人的生命,陪老人走好最后一程。
在农村,遇到谁家办丧事,人们大多避而远之。但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去世了,孙尧芳就是他们唯一的亲人。这些年,先后有30多位老人离世,后事都是他一人安排操办的。对此,孙尧芳心里很亮堂:“心中无愧,胆子也就大了,老人会保佑我的。”
陪伴是最好的精神慰藉
大隐镇5个行政村的老人,只要符合相关条件,经镇政府审核,都会被安排到敬老院。老人的生活费都由镇里负责,除了伙食补贴,每人还有几百元零花钱,老人们吃穿不愁。

“生活无忧了,老人们更需要精神慰藉。”农村敬老院由于条件受限,开展体育锻炼的设施很少,文化娱乐活动不多,老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,只有等到过年过节,才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,那怎样才能让老人们心情愉快呢?
孙尧芳每天都很忙碌,从早上6点起床一直忙到下午3点,他才会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,而这段时间是专门陪老人聊天的,老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作息。边晒太阳边跟“阿哥”说说喜怒哀乐,哪怕是颠三倒四说了数百遍的故事,孙尧芳也很有耐心地听着。有的老人喜欢打扑克,孙尧芳也陪着,故意打输了,让老人们热闹开心一番。
孙尧芳在部队时是技术兵,转业到了地方,也始终怀着为人民服务的朴实思想。虽然多次获得各种荣誉,但他对这些始终看得很淡。
“说我是院长不假,但说我是‘全职保姆’则更为恰当。”孙尧芳调侃说,自己是个党员,就应该多奉献,多付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