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山村“硬”书记:“我只想为村民做几件好事”
周以国,男,汉族,1962年6月出生,中共党员,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原党总支书记。2001年,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,上任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我就为大家服务几年吧!”2001年至2010年,整整十年时间,他默默奉献,推辞企业高薪邀请,全身心投入山村发展建设。村里工程资金紧缺,他把妻子办厂的30万元无偿借给村里使用。为了筹集移民安置工程启动资金,他以自己的名义向办企业的朋友借了200万元。十年时间,他带领村民把昔日负债十几万元的“倒挂村”变成幸福和谐的全面小康示范村。十年时间,他辛苦操劳,积劳成疾,2009年12月被确诊为鼻咽癌。他被村民发自内心地称为山村“硬”书记。他曾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、宁波市道德模范提名奖。 |
周以国
|
“硬”书记上任,把“倒挂村”变成小康村
2001年,干溪、近山、里岗、外岗四村合并为干溪村,负债十余万。村民一致推选原干溪村村主任周以国为村党总支书记,因其有管理经验、办厂经历且为人“硬”气。起初,周以国家人反对,认为他性格直率易得罪人。但经镇干部多次劝说,他毅然上任,承诺服务村民。
上任后,周以国面对杂乱的办公环境,挂出“有事请坐,无事请谅解”牌子,有效改善了工作环境。随后,他着手解决村民拖欠电费和农业税问题,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策,六个月内收回大部分欠款。接着,他又全面清理资产,利用良好投资环境,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,赢得村民信赖。
到了2010年,干溪村实现社会总收入9430万元,村可支配收入101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达9618元,分别比2001年增长384%、493%和186%。干溪村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、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,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。周以国的实干精神和卓越领导,让昔日的“倒挂村”蜕变为小康村。
为民办事有“硬”气,管家角色让人服气
离干溪中心村不远的里岗、外岗两个高山自然村,居住着250余户村民,长期面临缺水缺医的生活困境,多数村民选择下山租房。2003年,为改善村民生活,干溪村启动下山移民工程,虽获村民广泛支持,但资金短缺成了难题。周以国毅然以个人名义借款200万启动项目,并承诺偿还,消除了村民顾虑。面对征地拆迁中的抵触情绪,他多次深入群众,耐心劝解,最终赢得支持。历经8年,投资超5000万,干溪新村拔地而起,312户新房落成,村民顺利入住,全程无纠纷。
在干溪村,村干部每周上班6天,并坚持每周一会,将村里待办的事情统统摆到桌面上讨论,这是周以国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作出的规定。他说,我们既然当了村干部,就要多为村民做点事情,不要摆架子。

“硬”书记被村民“逼”到医院治疗
2010年8月开始,周以国头痛频发。其他村干部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,他却笑着说:“可能是这几天忙,没有休息好。”
9月底的一天,当大家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安排下个月的工作时,一名村干部看见周以国的鼻孔里有鲜血不停地往下滴,大家劝他赶紧去医院诊断一下,他却拖着大家,把工作上的事问得一清二楚,然后很耐心地把任务分配好,最后还说:“看见了吧,鼻血不流了。”
就这样,他的病一拖再拖。直到2010年12月份,镇里组织村干部体检,医生在他的体检表上醒目地写上了“肿瘤指标超高”的字样时,他还说:“等我这几天把工程款付给人家后,再去检查。”
2011年1月4日,被确诊为鼻咽癌的周以国,在镇领导和联村干部的“逼迫”下去了杭州住院治疗。他随身带去了厚厚一沓有关村里移民工程的资料。他说:“不把征地户和缺房户的事情安排好,我就算闭眼了也不甘心啊!”
由于鼻咽癌不能直接进行手术,医院对他采用了6次化疗、35次放疗的治疗方案。但是病床上的他怎么也闲不住,经常打电话询问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。住院期间正值春节,他特意嘱咐村干部要给村民们发一封公开信,节日里用水、用电、治安的事情可不能马虎,特别要关心照顾好困难户的生活,一定要让他们过个好年。

2011年3月19日,周以国已经接受了2次化疗、23次放疗,治疗效果十分理想。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,他依然是爽朗的大嗓门:“即使哪天不在了,我也不会后悔。在干溪村的这十年,我很高兴能够为村民做好几件事情。”